启航观点

当心企业里的“懒人”机制

    好久不见朋友相聚分外高兴,期间却有个朋友心事重重的样子。一问才知道,朋友刚刚空降了一个企业,进去以后发现企业员工普遍积极性不高,工作没有热情,很多人“混日子”……

    “是吗?什么原因呢?你们那里薪酬水平怎么样,什么样的薪酬结构呢?”我有点好奇了。

    “就是市场平均水平,底薪6000,也有提成,不过大家实际收入都差不多”。

    “总有干得好的吧,最好的拿多少?”

    “最多的8000左右吧。”

    我有点兴趣了:“那么,这6000的有任务吗?”

    “有任务,完不成,所以就拿底薪。”

    再仔细一问,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是个高度竞争的行业,想要好业绩并不轻松。但如果什么也不干拿6000,拼命干的拿8000,还有谁会拼命干呢?这不是在“造懒人”吗?

    01

    企业里有“懒人”土壤


    企业里有人“混日子”,挺常见,状态就是:工作没什么热情,支一支、动一动、不支不动,这类人能力一般,不爱学习,换到其他岗位吧,也干不了。对企业里这些“懒人”,老板们总是深恶痛绝,恨不得统统清除出去,但是却发现“清除”出去一个,接替的新人不久也变成了前任那样的“懒人”,就好像施了魔咒。很多老板希望通过罚钱、考核、开除等方式,激活这些人,不过效果并不理想。

    哪里都有“懒人”,企业里出现个别“懒人”是正常的,但是如果每个人到了这个岗位都变成“懒人”,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,使这里变成了培养“懒人”的土壤。


    02
    机制是如何“造懒人”的


    机制“造懒人”。这情形企业里并不少见。

    总结起来,大体有这么几类:

    一、激励机制“造懒人”

    像上面的例子那样,“混日子”的6000,加油干的8000,加油干的员工投入巨大,结果差别并不明显。这就是激励导向出了问题,这样的激励导向,谁还会拼命去努力呢。自然会引导员工按照最佳“投入产出比”去做,时间长了,好员工 “被混日子”也会变“懒”,或者流出企业。企业内形成逆向淘汰。

    人们会说,这种情况一般在国企较为普遍,民营企业不会养懒人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在那些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民营企业里,中后台岗位常常成为“造懒人”的温床。这就是下面要说的第二类。

    二、缺乏评价机制“造懒人”

    “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好干坏一个样”,是“造懒人”企业常见的现象。对于凭业绩说话的销售类、操作类岗位来说,成果还比较容易计量,但是对于职能性、辅助性中后台岗位,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,更多是看领导的印象,而领导毕竟只有两只眼睛,表面的可以看到,很多“隐蔽工程”就看不到了,所以“东郭先生”类的人物很容易存活下来。

    而避免“造懒人”必须的评价机制,在很多企业是不足的,凭印象、平均主义,做得多的出错多反而挨骂多印象差,造成 “领导能看到的多干点,领导看不到的少干点”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“懒人”就诞生了。

    三、职业发展通道不畅“造懒人”

    如果说上面两类机制问题发现了还比较容易及时修正,下面要说的这类机制问题就更加隐蔽、影响更加严重。

    职场上,如果说,收入少一点没事、收入平均化多干点也可以接受,但职场上没有发展空间就太让人难以忍受了。偏偏有些岗位就是这么设计的。

    举个例子,这是个企业里的一个制造单元,岗位设置全部都是根据生产制造流程设计的,有技术类、操作类、当然还有管理岗,此外还有一个会计岗位,只有一个人。这个岗位负责本部门的二级账目、管理会计、数据统计等工作。按理说,对一个生产制造单元来说,除了直接的生产和质量信息,会计成本及相关数据应该就是最重要的信息内容了,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对生产运营管理来说是最有力的抓手了。设计得很理想,但实际上这个岗位起不到这个作用。在这个岗位上,无论干多久,职业发展都是原地踏步的,跟部门内其他岗位无法轮岗、没有知识分享,在部门内无法参与到任何选拔性的机会,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,很难想象他如何依靠内驱力努力实现自我提升和业绩质量提升。这样岗位设计培养出来的不是“懒人”,也是缺乏活力的。


    03
    “懒人”对企业的破坏力


    这些由于机制创造出来的“懒人”往往不是关键岗位,但对企业的破坏作用却不容小觑。

    第一,从结果上讲,对正向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破坏力,他们的存在,让企业各种管理措施和管理导向打了折扣,产生了负面的“示范作用”。

    第二,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,没有任何一个岗位是可有可无的。有这样一些出工不出力的“懒人”,必然会影响到对关键岗位的服务水平和效率。想让一群没有活力的人给前线打仗的人做好服务?不太可能。

    组织设计得再好,如果有大量“懒人”的存在也不可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。

    激活组织中每一个个体,组织才能充满活力。


    本文为助力启航肖宁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