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航观点

中小企业过度使用定量考核指标的弊端

    每当说到考核,很多企业就会要求“尽量要定量指标”、“不要掺杂主观评价”,更直接一点的说“一旦人为打分都一样,主观性太大,有人的地方就没有公平”,还有另一种理由是说“定量考核简单,容易测量,没有争议”,这两种说法基本上说出了大部分偏爱定量考核的企业的心声。

    1定量指标考核对员工是否真的公平?

    一般来说,企业常用的定量指标有三类:销售类指标,包括销售收入、合同额、毛利、回款等等;财务类指标,包括收入、利润、费用、资产负债率、资产收益率等等;还有统计类,主要是比较容易获取的一些数据,比如人数、次数、天数、件数等等。

    定量指标比较“硬”,尤其是对于常规性销售类、计件生产类一线岗位比较适合,能够比较好的实现“按劳分配”。确实是比较公平。

    但是对于新产品销售、技术要求特别高的生产加工类岗位就不是那么公平:老产品容易达成销售,新产品就难多了,如果对于新产品和老产品采用同样的以销售收入为指标的考核方式,那对于新产品销售绝对是灭顶之灾,对于销售周期特别长的产品来说也不太公平。对于“大国工匠”那样的高难度加工元器件也不公平,普通精度的完成几万件的难度也比不上“大国工匠”那样高精度的一件。对于后台岗位选择定量指标也比较难,很多中小企业索性就拿个平均数,吃个大锅饭,或者按照出勤之类的比较容易获取的数据来大概区分一下,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容易催生“出工不出力”、“但求完成、不求质量”的现象。

    对于工作复杂性高,非成果性的、综合性强的岗位,选择合适的定量指标并不容易,勉强采用一些能够获取的定量指标套入其实是不公平的

    2寻求形式上的“公平”实际上是管理粗放化的体现

    然而,哪怕找不到合适的定量指标,硬性采用定量指标容易造成不公平,很多中小企业还是施行了全民定量考核的方式。宁可放弃实质的“公平”,也要实现形式上 “公平”,源于员工对主观评价的不良印象。每当涉及到主观评价,就会与“人情分”、“穿小鞋”之类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。管理人员对由于主观评价拉开差距后可能引起的争议心怀恐惧,因此避之不及。这实际上反映了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,实行的是粗放化管理的现状

    为什么会存在“人情分”?

    首先是看人情在企业中是否能够左右工作的内容。如果企业内各岗位、员工能够实现各司其职,权责对等,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与所在的岗位相匹配,不需要主观评价,工作的成果自然体现出差距。如果企业员工分工不清晰、职责不明,分配工作只能凭领导印象,那结果必然是轻松的、容易出成绩的给领导关系好、能力稍差的员工,难的、费力不讨好的分配给领导认为不听话的、能力较强员工,这样的工作分配方式下的主观评价当然不公平。

    其次是看人情在企业中是否能够左右工作的成果。大多数后台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的,岗位之间必须是相互协作的关系。在实际工作中,哪怕不是一个部门的,谁的工作能力强、协作效果好一目了然。如果是严密的科层制管理方式,部门间高墙林立,每个人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,所有人的成果都取决于领导的主观判断,那么每个人的工作好坏,确实是只能由直属领导来判断了,这样的主观评价,就受制于管理者的能力了。

    第三是看每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公正评价的能力。如果直属领导了解自己的下属、善于把恰当的工作分配给合适的人,并且能够让员工协调配合,共同完成一项工作,这个领导的业绩也不会差。他给出的主观评价应该也是能够服人的。按照业绩给予合理员工评价,也是一个管理人员的权利,体现了管理能力的高低。这样的管理者给出的评价就不是“人情分”。

   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

    大多数的管理基础比较好的大企业,反而很看重定性的主观评价。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就很有特色。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在员工考核中占一半的比重,与业绩考核同等重要。价值观考核分为6项,分别从客户第一、团结合作、拥抱变化、诚信、激情、敬业六个方面打分,每项满分5分。其中每一项打1-5分都有详细的标准,打分都需要有依据。同时公司考核制度能够充分保证被考核员工的权利,让主观性的判断不至于流于形式和被感情干扰。

    阿里巴巴价值观-终.jpg

    能够用好、考好主观性考核指标,并且能够保证公平、公正,是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体现

    3施行定量考核对企业影响好不好?

    考核毕竟是一种管理工具,它的目的还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。绩效考核,在中小企业里应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工具了。很多小企业跳跃了绩效管理 “绩效计划-绩效辅导-绩效考核-绩效应用与反馈”的全过程,只选择了认为最直接最有用的“绩效考核”一个环节。在绩效考核的指标选择上又再次因陋就简,选择了定量指标一部分。这种为了“简单”而推行的绩效考核真的对企业有好处吗?

    目标制订

    绩效考核的目的,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。这个目标,分为长期、中期和短期。目标再根据组织的内部构造经过层层分解,落实到每个人身上,这是绩效考核的基本原理。

    然而,由于很多企业略过了目标的环节,又由于绩效考核的周期所限,一般会限定在一年之内。因此,从目标的制订就被局限成了一年的工作计划,企业长中期的工作被选择性忽略了。所以,这种目标制订从开始就决定了企业的绩效考核成为短期导向。

    绩效考核的过程

    不论是KPI也好,还是OKR也好,都是选择了最关键的工作进行分解,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。这里面,短期的工作,可以体现为一定的工作成果,比如销售额、生产量。还有一部分,需要从过程来体现,比如客户服务的质量。这就有点复杂了,一般来说,服务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,一个是从服务的规范化过程,另一个是从服务的结果。服务的规范化就需要有标准,大多数小企业是不具备的,所以就选择了服务的结果,最简单的就是客户满意度评价。于是很多“不能消灭问题,就消灭提问题的人”的怪现象就出现了,很多被考核人为了应付公司的考核,用尽各种手段要求客户打满分,这就偏离了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初衷。

    本来是一个站在客户角度,评价企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指标,用到考核员工个人的时候就起到了反作用,被骚扰和追杀的客户不堪其扰,大大降低了客户的真实满意度,有经验的买家对那种没有差评只有好评、分数还特别低的卖家都会敬而远之。想必这种结果应该不是企业老板当初想要的。

    在考核的过程里,指标的错误选择和错误应用再一次让考核走偏。

    绩效考核的对象

    为了体现公平,很多中小企业实行了全民考核,再一次为了“简单”,采用了无差异的考核方式。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,还是基层操作人员,都采用类似的考核方式。有的企业关注营销端,采用了“全民营销”,不管每个人职责如何,所有人都围着营销转,为了完成任务,几个人抢夺同一个客户,各显神通,纷纷给出最低的价格和最高的优惠,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企业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集体“短视”,会让大家忽略自己本来的工作职责,公司考核的、多干;公司不考的,少干;可干可不干的,不干。

    考核的过程,使得被考核员工更加只考虑自己,更少站在公司和团队的大局着想

    员工对考核的感受

    绩效考核本来是奖勤罚懒、激励优秀员工、提升员工能力、改善整体绩效的管理工具,现在在很多企业成了老板找机会罚款的代名词。员工心理抵触,反而成了一些优秀员工流失的诱因。

    我们希望,任何管理工具的使用,都能够让企业的组织能力有所积累,而不是出于“简单”、“简化”,使得对工具的不当使用,让小企业原本薄弱的管理基础变得更加“简陋”

    更多企业管理问题,联系助力启航管理咨询。本文为助力启航肖宁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