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航观点

拒绝战略“一厢情愿”!“接地气”“可实现”的公司战略,怎么定?

    有朋友感慨,很多管理者喜欢高谈阔论战略,但是战略是一厢情愿的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“以客户为中心”。

    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暴露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用不切实际的“战略”来忽悠员工、美化企业的一种现象。

    图片战略是一厢情愿吗?

    这种看法源自于很多企业在描绘自己战略的时候,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,照抄优秀企业把“全球第一”“全国第一”等等口号做为企业的战略。他自己也知道这些“第一”跟自己其实没什么关系,也就是说说,反正战略也没有期限,吹牛也不用上税。

    战略确实是企业自主选择、自主定位的,不用跟谁商量。但是,战略并不是吹牛大赛,而是企业基于自己对市场的判断给自己未来方向发展的设计,也是企业对股东、员工、客户(包括潜在客户)做出的一种承诺。如果企业“说一套、做一套”、言行不一致的话,也只能给人留下负面印象。

    有个企业,本来是个区域性的企业,因为生产的产品曾经被其他公司卖到了某个国家,于是“全国”已经装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了,然后就变成了“全球化公司”,可是自家的产品手册连个外语介绍都没有,这个“全球化”不知道体现在何处?

    100年前,有一家生产穿孔卡片机的小公司,老板给自己企业起名叫“国际商业机器公司”,被很多人嘲笑,但是老板并不是说说,而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行动,当今天的我们谈论这个公司(IBM)的时候,是不是觉得我们对待战略应该抱着更严肃的态度、投入更多更长久的关注呢?

    图片怎么样才算“以客户为中心”?

    “以客户为中心”(以及后来的“以用户为中心”)应该是企业家们最没有争议的一句话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客户给钱。

    为了让财神爷不离不弃,当然要以客户为中心,但是如何做到呢?尽可能解决用户提出的任何要求,更快更好更超值。

    但是我们发现这么做,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家对快速增长的雄心壮志,毕竟争取到更多新客户不容易。

    于是我们再次把目光回到了老客户:客户本来是买我家汽车的,可是汽车是耐用消费品,任我服务再好也不可能天天换车吧。于是我就从买车后的保养、维修上想办法。因为我最专业、最懂车。但这还是不够,现在用户越来越专业,车的质量也越来越好,汽车后市场还是不够大,那怎么办呢?

    衣服得天天穿,饭得天天吃,于是从这方面想办法。可是这种跨界咱也不擅长啊,于是咱开始授权合作厂商,让客户穿咱的服装、吃咱的餐饮、喝咱的奶茶、品咱的酒……为了能让客户为我贡献更多的价值,我要让更多的供应商来服务我的客户,谁出的价格高我就给谁……至于他们做的产品好不好,隔行如隔山,我没办法评判了,让客户自己来评判吧。

    看我多么“以客户为中心”!可是怎么越看越像“以客户的钱包为中心”。

    (为帮助读者理解,以上举例纯属虚构)

    图片如何把企业战略与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统一起来?

    企业的战略制定本来就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。这里的客户是谁?不是以前和我做过交易的老客户,也不是用过我产品的老用户,而是市场上的客户的需求,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市场,围着客户的需求跑,就是追着市场跑。那么,哪里有市场,我就做什么吗?我可不是万能的,所以这就需要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了。

    还拿刚才咱们虚构的“天天”汽车为例,客户买车的需求是什么呢?安全、舒适、高效的驾乘体验。天天的优势呢,就是造车,造出质量可靠、性能优异的车,还有配套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口碑。

    那么,我们企业的战略怎么定呢?

    围绕客户需求分析,客户要的是驾乘,包括从家到目的地。对于短途场景来说,除了路上的智能导航、自动辅助驾驶,那就是到目的地的停车、泊车了。回家路途,就需要取车、代驾或者接送。对于长途场景来说,那就是家到机场、高铁站的路途,以及机场、高铁站到目的地的路途,需要什么呢,租车或者接送机(站)、候机(车)厅、便利的停车……单单这些,就涉及到了车自身性能的提升、车辆调度、司机的调度等等服务,这些不一定我们都能够满足,但是这些跨界对于大型车企来说并不是难以实现。

    于是乎,“天天”汽车的战略呼之欲出:“为客户提供安全、舒适、高效的驾乘服务”。

    吹牛吗?没吹。能做到吗?目前做不到,但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。对客户有用吗?有用。那么,客户会买单吗?那就看我们的服务,还有性价比了。

   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战略落地了。

    本文为助力启航肖宁原创,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。